當人們越來越重視自我與個性,傳統賓館、酒店等標準化住宿,因為其呈現出的空間和服務與當下個性化的期待相違和,與人們本性的滿足日漸疏遠。民宿正式基于這一原因而被關注,因此民宿在屋舍選址、景觀環境、文化主題、產品業態、服務細節上如何升級優化,是其蝶變路上必須解決的難題。
民宿一詞,“宿”是途徑,“民”是目的。如何讓旅客在你的民宿感到身體上的輕松、心靈上的愉快、情感上的共鳴,才是重中之重。為了民宿行業的規范,國家從硬件的角度,把民宿分為“金宿”與“銀宿”兩個等級。那么從“民眾的需求與滿足”的角度,民宿還可以劃分為三個境界:
一、宿身
這里說的宿身,絕非是睡覺過夜這么簡單,而是通過優美的環境、良好的設施等,幫助旅客把身體狀態調整到最佳的狀態。也就是通過宿身,達到養生的目的。黃土貴精品民宿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隨處偏遠之地,卻有長壽之譽。
二、宿心
久居城市,疲的是身體,倦的是內心,當下流行的“心累”,正是焦慮不安下的手足無措,茫然無助下的隨波逐流,也是淡漠孤寂下的靈魂漂浮。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對于很多人來說,記憶中小橋、人家、炊煙、籬笆……已漸行漸遠。
三、宿神
神往是旅游休閑的最佳狀態,更是人性追求的絕佳境界,神往需要神交,與古人的神交、與自然的對話都是其表達的形式。中國古人對神往情有獨鐘,陶潛結廬荒林,才得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白醉心山水,才感慨“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王維寄情鄉野,才感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而民宿想要達到這一境界,選址極其重要,強調室外自然環境和意境氛圍,所謂深山藏古寺,正是遠離塵囂,方可醉臥自然。此外,民宿主人與客人也要有一定文化素養和精神層次,方可共同實現宿神的價值感受。總之,身心合一,心神一體,當是未來民宿的經典價值和迷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