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先從欄桿開始談起吧!
在希臘、羅馬時期是不存在欄桿的,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出現石材質的欄桿(室內和室外),而后方出現木材質的(僅限于室內):這些瓶狀欄桿的平面投影一律是圓的,立面則由不同的曲線組成=有的是上下對稱的(頂部和底部相同),有的則不然。最早出現非對稱的瓶狀欄桿,可能是米開朗琪羅設計的羅馬卡比托利歐廣場(Campidoglio),會所設計師魯道夫·威特考爾在他的著述中談及帕拉迪奧時,曾如此討論帕拉迪奧設計的欄桿:“以伊賽波·德·波爾圖別墅(Palazzo Iseppo da Porto)為例好了,如果大廳外的平臺用的是矮墻而非欄桿,整個的組合就不是這么回事了。這些瓶狀欄桿的造型相當簡單,之間也留有相當的間隙。帕拉迪奧顯然力圖以這些欄桿來加強柱距間的韻律,而他也十分成功地運用這些透空欄桿所造成的流動感。”
會所設計師威特考爾也將這些欄桿的變化加以分類:第一科,花苞型(有胖有瘦);第二種,頂和底均為花瓶形(細瘦的圓環結合圓形的底座或多立克柱式的縮影);第三種,復合的花苞型(凸的、凹的、直角的);第四種變化則著重于欄桿間的間隙,通常細的欄桿間隙較大,而粗壯的欄桿則反之。
威特考爾同時也在他的著作中單就欄桿一項探討帕拉迪奧與其他文藝復興時代設計師的不同——就欄桿之簡單、復雜與否,就帕拉迪奧的設計生涯以及文藝復興不同階段的發展做一比較。讀者也許會覺得這分析很煩瑣,但至少就一個想要應用欄桿的會所設計師而言,他最好要知道他想要運用的元素背后的淵源與特性。
雖然瓶狀欄桿有如此多的變化,但它們其實只是眾多欄桿類型中的一小部分。帶有繩索、鋼索、金屬、玻璃、塑料等各式各樣的材料,都可提供給會所設計者無盡的選擇,而未來更有無限的可能性。如何在眾多的材料中進行選擇,設計者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對所要表達的內容有清晰的認知,讓使用者免于困惑混淆,就是設計者責無旁貸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