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絕大多數人的感受:生病是難受的,我們只能依賴醫療科技的幫助,但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似乎被這些器械俘虜。
好的醫院設計遵循“以病人為中心”,“營造人性化的治愈環境”,我國當前的醫院現狀就醫環境整體感覺冷漠,環境信息也是我們大腦從外部接受信息的一部份,刺激著我們啟動思維的過程。
通過吸引或分散病人及其家屬的注意力,減低焦慮,對心理感受帶來正面的改變。這些改變包括愉悅,鼓舞,創造,滿意,享受,贊美等。世界衛生組織在其愿景中寫道:健康是一種身體、精神以及社會交往的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消除疾病或羸弱。
患者往往對醫療建筑(醫院)沒有好印象,醫院卻承載著許多責任:病患滿意度、護理質量、家屬 / 訪客體驗、品牌及威望、吸引人才、醫護人員的心情……因此醫療建筑設計需在加強城市肌理的基礎上,創造有利病患和家屬康復的物理環境,緩和醫患關系。
當下主流的西方醫療設計理念有四種:
一、本源設計(salutogenic design):
建筑師或規劃師通過營造宜人的環境來引導人們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本源建設理念是根本性的對健康環境的認知理念,從根源上解決健康的問題。“健康”的定義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關系健康的綜合體現,并不僅僅是指沒有生理疾病。(RAND Corp./US NIH 2000 的調查報告顯示英國有 78%的醫療支出是由于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禜ealth, Stress, and Coping》一書很好的用環境設計因素解釋了本源設計的理念。
二、療愈環境循證設計:
患者感受 + 物理環境,以循證設計理念為基礎,探索患者和家屬的體驗和感受,貫徹到物理環境設計中并與醫院的運營機制相吻合,(避免功能房間缺乏私密性,噪音過大,臥床時被迫盯著天花板上晃眼的燈光,指路系統不明確等)。
南丁格爾有句名言“醫院設施環境的第一需求必須是對患者沒有任何危害因素環境下的治愈”。
三、綠色醫院:
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提供健康、實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并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醫院建筑。我國自2014年起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四、持續性設計:
可持續建筑是指在建造、運營和拆除的全壽命期間, 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 經濟和社會效益最佳的建筑。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CED)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四項原則:資源使用效率, 能源利用效率, 污染防治與環境協調。因此,可持續建筑應當立足于綜合環境效益的提高,提供給人們一個經濟、舒適,具有環境感與文化感的場所。
中國醫院發展從1950年左右開始到21世紀初期,從無序發展到規模速度的訴求無不體現了從滿足基本需求到服務和規模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