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從文化產業的角度來思考,書店是文化產業中的一個子環節,而做書店的最高形態應是“做文化”。 文化給書店帶來的想象和發揮空間也是巨大的,所能創造的產能和價值是傳統書店無法比擬的。 問題在于,我們懂不懂文化,會不會做文化。
我們常常把“文化地標”作為書店的創建目標,因此書店首先要有“文化味兒”,而且書店中的文化應貫穿于每個細節, 比如空間設計的文化感、書店文化服務的能力等,甚至細微到店堂內的每一幅廣告及海報。我常給書店同仁講, “文化營銷”應將產品、企業、品牌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并善于進行“文化營銷傳播”,即“以文化為賣點或手段來 營銷產品和服務的傳播活動”。同時,還要學會“跨文化傳播”,即“屬于不同文化體系的個人、組織、國家之間進 行的信息傳播與文化交流活動”。轉型后的書店開發新業態也好,展開線上線下020也罷, 必須貫穿以書店文化品牌為基礎的靈魂與氣質。
另外,實體書店雖已紛紛建立了自己的網絡銷售渠道,卻只是簡單地將線上的銷售當做渠道的補充及 新技術的運用。其實,無論是實體書店還是線上書店,其服務、理念、 手段都必須圍繞書店品牌建設來達到高度統一,同樣應具有文化服務的靈魂。
事實證明,從經手過的實體書店來看,之所以轉型升級成功,就是在文化營銷傳播及跨文化傳播營銷上下功夫, 從而迅速受到讀者的熱愛,也贏得了讀者的忠誠度。從書店業務的角度看營銷,做書店,其文化營銷策劃是成功的關鍵,同時強調“跨”字, 雖說沒有跨出不同文化環境,但打破了傳統書店思維營銷模式,大膽地將相近的文化形態引進書店。